【二手房成交查询】

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打造“高光之城”

2022-11-25

刊于《苏州日报》2022年10月19日头版

向光而行,太湖畔正点亮一座“高光之城”。

818日,太湖光子中心落地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这既是苏州市产业蓝图的重要布局,也是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迎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浪潮,有着雄厚产业基础和优势创新资源的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正瞄准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加速引育更多全球顶尖人才、行业龙头企业,扛起苏州高新区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基地的“大梁”,成为全区撬动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支点。

勇挑“大梁”的背后,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有着怎样的底气和实力?追“光”而行,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有着怎样的发展目标?解开这一个个问号,这座“高光之城”的未来模样清晰可见。

科技+生态,整合优势资源蓄势赋能

这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

自开发建设以来,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就不断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引进“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创新平台百余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和“智力引擎”。在区域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该区将现有创新资源“串珠成链”,通过成立苏州科技城大院大所联盟等方式,引导百家院所平台、企业等多方力量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市场痛点攻克技术难关。

今年621日,苏州高新区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建设的有关决定》,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正式“扩容”至95平方公里,苏州科技城、通安镇、东渚街道、镇湖街道全面开启了一体化发展新征程,区域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这里集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一流成果转化中心,以及一流产业创新集群于一体,这里还有独特的自然、文化优势资源。走进树山村,一家家独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沿路分布,一片江南好风光;镇湖街道则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拥有八千绣娘、四百余座绣庄。站在全新起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和生态优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强劲。

宜业+宜居,构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聚焦创新政策供给,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领航”和上市公司培育“领峰”双引领计划,打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金融和资本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金融全链,为企业提供全覆盖、全过程的金融支撑,构建最优营商环境;同时,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太湖科学城国际创新社区等各类重大创新载体,并围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建成一大批高品质商贸综合体及文体设施配套;片区还拥有3条高品质教育链。

此外,随着龙湖冠寓、朗诗寓、山湖湾公寓等国际人才公寓的建成和金茂、招商、朗诗、万科等一批优质商品住宅的落户,也将充分满足创新人才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居住需求,实现“宜业+宜居”“工作+生活”的完美融合。

截至目前,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吸引了山石网科、华御威盾、长光华芯、克诺尔等1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争相落户,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也蜂拥而至。据统计,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累计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0000余人,引进和获批各级领军人才超1000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人才5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3个,江苏省双创人才83人,苏州市重大创新团队6个,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190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批招生工作圆满完成,503名本科新生在鼓楼校区完成一年级的“寻根式培养”后,明年9月将正式入住苏州校区;66名硕士生、48名博士生也已开启在南大的科研之路。

接下来,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将进一步发挥人才创新动力作用,全力以赴打造集教育科研、创新创业、品质生活于一体的高品质“国际创新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之城、活力之城”。

“光”而行,力争到2025年光子产业规模初见成效

逐浪光子产业“蓝海”,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产业实力显而易见。

数据显示,2010年,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仅有集成电路和光子企业10家。截至2022年,相关企业总数已经达到92家,除了数量上的增加,企业涉及的细分领域也更多元、能级也更高。院所平台、高端项目、创新人才的同向发力,悄然推动了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2021年,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集成电路与光子产业规模达200亿元,为挑起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大梁”鼓足底气。

818日,总规模100亿元的太湖光子产业投资基金启用,首期基金10亿元,重点围绕光子产业进行投资布局,为太湖光子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瞄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目标,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还将梳理光子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并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光子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加速推动太湖光子中心品牌建设。力争到2025年光子产业规模初见成效,到2030年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刘晓平苏报通讯员轲晓渚

分享到: